當前社會階段正處于經濟快速轉型期,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,競爭壓力不斷加劇,這也使得職場人群成為心理、精神問題的高發群體,抑郁癥發病率及相關自殺率的居高不下,給社會和患者帶來巨大負擔。嚴重影響家庭和職業發展,導致其社會功能無法實現。這些不僅僅是健康問題,更是社會問題,亟須得到廣泛關注及有效控制。
職場人群成抑郁癥高危人群
抑郁癥患病人群在全球累計超3.5億人,中國是全球抑郁癥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。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: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,占總人口的4.2%。
2019年2月,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教授黃悅勤等在《柳葉刀·精神病學》在線發表研究文章,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患病率數據作了報告。該研究是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,結果顯示,在中國,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為6.8%,12個月患病率為3.6%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占江解釋,終生患病率就是指在一生當中,得過抑郁癥的患者所占總人口的比率;12個月患病率則是指在12個月內,得過抑郁癥的患者所占總人口的比率。
抑郁癥廣泛存在于各類人群中,工作壓力大、精神高度緊張的職場人士,以及老年人、特殊生理期如產后、更年期的女性等,都是抑郁癥的高危人群。據了解,20~50歲的中青年是抑郁癥的高發患病高峰,而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正是主力的職場人群。國內臨床用藥監測數據也表明,18~64歲的人群是抑郁癥用藥的主要人群。需要強調的是,抑郁癥不僅帶來經濟負擔,更重要的是,患者可能由此導致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失業。因而,讓更多職場人群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。
區別抑郁情緒和抑郁癥
“抑郁”作為一種情緒狀態,像喜怒哀樂一樣,每個人都會出現,往往通過自我調節就會自行消退,不影響正常生活。但是作為一種精神疾病領域的常見病,“抑郁癥”是抑郁障礙的一種典型狀況,是包含情感、軀體和認知癥狀在內的多維障礙。
抑郁癥的發生原因很復雜,可能由生物學因素、心理因素、生活環境因素等共同導致。其中,壓力問題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“心理學上有一句話,抑郁往往會襲擊那些有壓力、有抱負、有責任感的人,這種壓力是來自于自身的壓力。”壓力是一把雙刃劍,壓力過大會讓我們崩潰,壓力過輕會讓我們沒有效率、不在狀態。人就像彈簧一樣,要有適度壓力,這樣才不會得抑郁癥。
生活中,如果出現心情壓抑、愉悅感缺乏、興趣喪失,伴有精力下降、食欲下降、睡眠障礙、自我評價下降、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,甚至有自傷、自殺的念頭或行為,持續存在2周以上,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癥的可能。這時如果工作、學習、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,應及早前往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進行正規診療。
需要強調的是,抑郁癥的表現癥狀分為情感癥狀、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三種。但在抑郁癥的三種表現癥狀上,目前公眾的了解更多地局限在情感癥狀。很多抑郁癥患者有軀體癥狀表現,軀體癥狀常常掩蓋原有疾病,使臨床醫生不易及時做出抑郁癥診斷,影響抑郁癥的就診率、檢出率以及早期診斷。
警惕抑郁癥的認知癥狀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,認知癥狀的表現有:記憶力下降(“我什么都記不住”)、注意力下降(“我工作時總是走神”)、執行功能受損(“我猶豫不決、難做決定”)、精神運動速度減慢(“我反應慢,總是跟不上別人的思路”)等。認知癥狀可早于抑郁癥的其他癥狀出現,而且認知損害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。
恢復社會功能是治療目標
作為一種復雜的多維度、異質性疾病,抑郁癥不僅會造成明顯的精神和身體殘疾,還會給患者及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。
但與當前抑郁癥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抑郁癥的治療率偏低。相比于其他慢性疾病,我國抑郁癥的就診率和治療率均處于較低水平。據統計,每10個患者里面,僅有兩位尋求醫療幫助或接受治療,只有不到10%的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會接受抗抑郁治療或服用藥物。積極治療抑郁癥不僅是對個人有好處,對減輕社會的經濟負擔也會有明顯改善。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,在抑郁癥治療方面每投入1美元,可以在恢復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得到4美元的回報。
李占江強調,抑郁癥是可治的疾病,它和許多軀體疾病一樣,在得到有效治療后,可以緩解和康復,可以恢復病前的家庭功能與工作職能。而且,抑郁癥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癥狀,避免復發,還要讓患者能夠恢復社會功能,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在治療過程中,不僅需要藥物,更需要關懷和陪伴,周圍人對患者正確的理解和對待也很重要。
此外,需要注意抑郁癥是一種會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,對于初次發作的患者來說,在急性期治療后,還需要補充治療和維持治療。同時,家庭或親人的關心與照顧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專業治療與自我調整同時進行,才能盡快康復,投入到正常的生活當中。
(轉自臨沂市榮軍醫院)